小象网 |
  • 手机客户端
  • 微信
您的位置:首页 > 快讯 > 正文
悦览 · 作者手记|如果可以陪苏轼走一段路-世界快播报
来源:杭州日报 2023-05-05 11:38:25

苏轼无疑是我们倍感亲切的古人,他身上最常见的标签便是“生活美学达人”和“天才文学家”,但我不是以一个仰慕者的视角去写苏轼。我没把他想象成一个浪漫主义英雄或是诗文天才。我当过记者,写这本书的时候,我经常想象自己一边跟苏轼一起散步,一边采访他。

初到汴京:一个月的雨


(资料图)

我想写一本“视觉传记”,这不是说要用很多插图来印证我的文字,而是我想通过研究苏轼的诗文和同时代的其他史料,重建苏轼所面对的视觉环境和信息环境。

举个例子,这本书的第一章写苏轼二十二岁去汴京参加科举考试,有些传记写到这儿,会写他考了很好的成绩,得到欧阳修的赞赏,成为一个名人。但我花了很大的精力写苏轼进入这座城市时,对这座城市的初印象。他进入汴京城的时候大约是五月底六月初,根据史书记载,当时的汴京已经下了整整一个月的雨,苏轼到达的时候雨还在继续下着。

他当时大概是有些狼狈的,天在下雨,地上全都是泥,很多街道需要坐小船和竹筏才能进去,他和父亲、弟弟在别人的接应下,匆忙进入一座寺庙里休息。住下以后,这场雨又下了一个月,所以他们根本没法出去逛这座城市,苏轼也被局限在寺庙的房间里面,每天跟弟弟一起背书、备考。实在无聊的时候,就去旁边的院子里看看禅宗六祖画像。这就是他对汴京的第一印象。

我也写了很多其他细节,比如他能在汴京吃到四川老乡做的川饭,也能买到四川出产的著名特产乳糖狮子。我想通过这些细节,写出苏轼对这座城市整个政治文化生态的体验。

这就是我所说的“视觉传记”。我想写一个具体的人是如何一步步地成长,从眉山县城的一个青年变成汴京的一位名士。我希望尽可能地写出他和他的时代全画幅的场景,而不仅仅是不断地赞美、不断地夸奖。

两段旅程:走三峡 上庐山

我特意写了苏轼的两段旅行。第一段是他二十五岁时,结束了在老家眉山为母亲守孝的三年,跟父亲、弟弟带着一大家子人,坐船沿着长江出三峡,从襄阳北上去汴京。我专门写了这段路上他经过什么地方、在什么地方写了什么诗,想要突出这种空间感知对他的影响。正是在这样的感知中,他第一次开始用心写诗。

《三峡瞿塘图》,苏轼从四川沿着长江下三峡的场景,从此图可以想象。

另外一段,我特意写了苏轼对庐山的感知。他被贬谪到黄州几年之后,得到赦免,可以到北边一点的地方居住。北上的过程中,他特意去了一趟庐山,我就专门写他上庐山时对空间的感知。比如有个细节:我们现在可能觉得一个文人上庐山,应该是独自去感受风景,但实际上不是,苏轼上庐山的时候,已经是全国最有名的诗文作家,所以他旁边跟着一大堆人,有的希望他题字,有的希望他赠诗,有的希望他去搞场讲座。

三部著作:《易传》《书传》《论语说》

苏轼文集中,也有很多任职期间的公文作品,在苏轼任翰林学士时,还写了很多任命公告。现在除了苏轼的研究专家,绝对没有人去翻那些东西了。我们喜欢看他写情、写景的诗词,能够产生共情,但是在苏轼生活的那个时代,职务作品才是最重要的,是当时的士人最看重的才学。苏轼写过三部解释经学的著作:《易传》,解释《周易》;《书传》,解释《尚书》;《论语说》,解释《论语》。他把这三部作品修改多次,宝贝得不得了。在他生命的最后,过海走水路,苏轼还担心如果船翻了,这三本书要怎么办?

苏轼辞世后,弟弟苏辙在写祭文和墓志铭时,特别强调哥哥的文章天下第一,尤其重要的就是这些解释经史的著作,希望能流传千古。这跟当时世人的普遍心态有关系,他们最重视古文和解释经学的著作,其次才是表达心志的诗。

实际上,在二十五岁之前,苏轼几乎没写过诗。为什么呢?第一,父亲苏洵不擅长写诗,苏轼也没有受到家风的熏陶。第二,在当时,虽然诗也是科考的内容,但它相对来说好掌握,所以士人主要的精力都用来学写更难的策论文章或长篇的赋。第三,当时主流士人都重视古文,轻视诗,更轻视词。所以苏轼在去汴京赶考之前,很少写诗,他参加科考时得到赞赏的文章是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。

生活的出口:造园、画画、讲笑话

苏轼生命里的各种关系和冲突,我都想写到这本书里面,想要呈现一个群像,在生活的长卷中,有的人下坠,有的人上升。

苏轼为什么喜欢造园?为什么喜爱画枯木怪石?为什么老追着别人给他讲笑话、讲鬼故事?在我看来,这些都是属于私人空间里的艺术方式,能够让他逃避一下。苏轼一直在当官,有将近十年的时间里,他总是被贬谪,实际上是有很多难处的,但这些艺术的方式让他超越出他所在的那个空间。

苏轼在儋州时,儋州完全是一个偏僻的小镇,很少见到商铺,每五天才有一个集市,想吃肉的话,得等集市。如果刮风下雨,集市不开,可能十几天都吃不到肉。所以苏轼曾经写过一首报春词:“便丐春工,染得桃红似肉红。”苏轼用这种方式“吃”一顿,得到一些美好的感受。

我把这本书取名为“孤星之旅”,是想说苏轼是一颗孤星,因为他亮着,但是还有很多星星在天空中,只不过我们没有看见而已,那些星星的命运又是怎样呢?

《孤星之旅:苏东坡传》

周文翰 著

新星出版社

2023年2月

图片新闻

Copyright @ 2008-2017 www.xiaoxiangwang.cn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象网 版权所有

联系我们:bfce@sohu3.com